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日常 > 正文

如何提升精益质量(如何提升精益质量管理能力)

2024-06-25 16372 0 评论 工作日常


  

本文目录

  

  1. 如何推行精益生产
  2. 精益生产如何提升产品质量
  3. 如何提升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

一、如何推行精益生产

1、精益生产利用传统的工业工程技术来消除浪费,着眼于整个生产流程,而不只是个别或几个工序。

  

2、(1)消除质量检测环节和返工现象。如果产品质量从产品的设计方案开始,一直到整个产品从流水线上制造出来,其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能做到百分百的保证,那么质量检测和返工的现象自然而然就成了多余之举。因此,必须把“出错保护”(Poka-Yoke)的思想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也就是说,从产品的设计开始,质量问题就已经考虑进去,保证每一种产品只能严格地按照正确的方式加工和安装,从而避免生产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

  

3、(2)消除零件不必要的移动。生产布局不合理是造成零件往返搬动的根源。在按工艺专业化形式组织的车间里,零件往往需要在几个车间中搬来搬去,使得生产线路长,生产周期长,并且占用很多在制品库存,导致生产成本很高。通过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布局,把生产产品所要求的设备按照加工顺序安排,并且做到尽可能的紧凑,这样有利于缩短运输路线,消除零件不必要的搬动,节约生产时间。

  

4、(3)消灭库存。把库存当作解生产和销售之急的做法犹如饮鸩止渴。因为库存会掩盖许多生产中的问题,还会滋长工人的惰性,更糟糕的是要占用大量的资金。在精益企业里,库存被认为是最大的浪费,必须消灭。减少库存的有力措施是变“批量生产、排队供应”为单件生产流程(l-piece-flow)。在单件生产流程中,基本上只有一个生产件在各道工序之间流动,整个生产过程随单件生产流程的进行而永远保持流动。理想的情况是,在相邻工序之间没有在制品库存。实现单件生产流程和保持生产过程的流动性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同步一在不间断的连续生产流程里,必须平衡生产单元内每一道工序,要求完成每一项操作花费大致相同的时间。

  

5、平衡一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和工作人员,避免一道工序的工作荷载一会儿过高,一会儿又过低。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还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在制品库存,而这个数量就取决于相邻两道工序的交接时间。

  

6、实施单件生产流程、同步和平衡这些措施,其目标是要使每项操作或一组操作与生产线的单件产品生产时间(Tact time)相匹配。单件产品生产时间是满足用户需求所需的生产时间,也可以认为市场的节拍或韵律。在严格的按照Tact time组织生产的情况下,产成品的库存会降低到最低限度(在下面的。个例子中,将会深入研究Tact time)。

  

7、仅仅对生产流程予以持续的改善,还不足以实现精益化生产,还要进一步改善生产流程中的个别活动,以更好的配合改进过的生产流程。在没有或很少库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要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必须通过减少生产准备时间,机器检修、待料的停工时间和减少废品的产生。

  

8、(l)减少生产准备时间。减少生产准备时间一般的做法是,认真细致地做好开机前的一切准备活动,消除生产过程可能发生的各种隐患。

  

9、·列举生产准备程序的每一项要素或步骤;

  

10、·辨别哪些因素是内在的(需要停机才能处理);哪些是创、在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就能处理)

  

11、·尽可能变内在因素为外在因素;

  

12、·利用工业工程方法来改进技术,精简所有影响生产准备的内在的、外在的因素,使效率提高。

  

13、(2)消除停机时间。全面生产维修(Total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是消除停机时间最有力的措施,包括例行维修、预观个性维修、预防性维修和立即维修四种基本维修方式。

  

14、例行维修--一操作工和维修工每天所作的维修活动,需要定期对机器进行保养。

  

15、预测性维修--利用测量手四分析技术预测潜在的故障,保证生产设备不会因机器故障而造成时间上的损失。其意义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16、预防性维修--一为每一台机器编制档案,记录所有的维修计划和维修纪录。对机器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做好彻底、严格的保养,适时更换零部件,保证机器不发生意外故障。

  

17、立即维修--一当有故障发生时,维修人员要召Z即来,随叫随到,及时处理。

  

18、由于在连续生产流程中,两道工序之间少有库存,若机器一旦发生故障,整个生产线就会瘫痪,因此消除停机时间对维持连续生产意义重大。TPM的目标是零缺陷、无停机时间。要达到此目标,必须致力于消除产生故障的根源,而不是仅仅处理好日常表现的症状。

  

19、(3)减少废品产生。严密注视产生废品的各种现象(比如设备、工作人员、物料和操作方法等),找出根源,然后彻底解决。此外,那些消除返工的措施也同样有利于减少废品的产生。

  

20、提高劳动利用率,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二是提高间接劳动利用率。

  

21、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的关键在干一人负责多台机器,这就要求对操作工进行交叉培训,交叉培训的目的是使生产线上的操作工可以适应生产线上的任何工种。交叉培训赋予了工人极大的灵活性,便于协调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异常问题。实现一人多机的前提是建立工作标准化制度。工作标准化是通过对大量工作方法和动作进行研究,以决定最有效和可重复的方法。工作时员工必须严格的按照标准化进行,其意义不仅在于直接劳动的利用率的提高,而且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因为出错保护和防止废品产生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采用,确保了每一项操作只能按照惟一正确的方法进行。

  

22、在生产设备上安装自动检测的装置同样可以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生产过程自始至终处在自动检测装置严密监视下,一旦检测到生产过程中有任何异常情况发生,便发出警报或自动停机。这些自动检测的装置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质量检测工人的活动,排除了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返工现象也大大减少,劳动利用率自然提高。

  

23、间接劳动利用率随生产流程的改进和库存、检验、返工等现象的消除而提高,那些有利于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的措施同样也能提高间接劳动率。库存、检验、返工等环节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并不能增加产品的价值,因而这些劳动通常被认为是间接劳动,若消除了产品价值链中不能增值的间接活动,那么由这些间接活动引发的间接成本便会显著降低,劳动利用率也相应得以提高。总而言之,精益生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精益求精的过程,它致力于改进生产流程和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尽最大可能消除价值链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提高劳动利用率,消灭浪费,按照顾客订单生产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精益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而不是最新的管理时尚。由传统企业向精益企业的转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并且有时候还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让那些热衷于传统生产方式而对精益生产持怀疑态度的人,能举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来反驳。但是,那些坚定不移走精益之路的企业,大多数在6个月内,有的甚至还不到3个月,就可以收回全部改造成本,并且享受精益生产带来的好处。

  

二、精益生产如何提升产品质量

1、精益生产管理认为任何不良的出现,必定有其内在的原因,只有解决了发生不良的各项原因,才能真正的实现零缺陷,才能让客户真正满意。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和做法由作业者对不合格品自行返工或报废,那么下次还会发生同样的问题。因此要设置专用的不合格品展示台,不间断地展示不合格品,针对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和应采取的对策由现场人员对操作工序逐个分析,提高每个员工的辨别识别能力,转变其对不良的态度。

  

2、精益生产管理强调能够实现“自动化系统”(即能停止的生产系统),保证能够停止生产。在精益生产管理中任何原因造成的停止都会作为头等大事对待,都会成为全员关注的焦点。停机将使所有的现场支援者快速处理问题,针对原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再发防止对策。这其中因品质不良造成的停机是首要的,只有实现停机才能保证生产现场不放过任何一个不良品。

  

3、“零缺陷”的实现必须由操作者自己完成100%的检查,要求操作者将下道工序作为自己的客户看待,只向后工序输送合格品。检验工的职责不是将不合格品检出,而是将不合格品降低为零。因此作为工序作业控制的一部分必须要求操作者实施全数检查。

  

4、在生产过程中,操作者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终有失误的时候,有些人为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将品质水平依赖于人的工作态度,则品质仍不能有效保证。但是我们可以设计出这样的装置,不给操作者犯错的机会,这样就是精益生产管理普遍使用的放错装置。如作业忘记或失误时,机器不能启动。操作过程失误时报警装置鸣叫,设备停止;出现加工错误时,生产线会阻挡不良的工件,不流到下工序等等。

  

5、平准化包括数量平准和品种平准。平准话生产后,由于流程中在制品数量急剧减少,造成搬运动作的减少、码放动作的减少等,这些都会减少由于磕碰、挤压而产生的不良。同时由于工件减少使得产品错装、漏装、多装等情况也不会发生,这样由于生产作业是在有规则和平稳的状况下运行的,错误作业发生的可能性得到大幅度下降。

  

6、标准化作业是彻底消除作业浪费,使操作者的作业规律化、定期化。标准化作业以在现场不生产不良品为出发点,也是改善的出发点和维持点。同时标准化作业也为培养新人和生产标兵提供有效保证。

  

7、总之:精益生产管理是控制不良品的制胜法宝,带给大家一种双赢的思想理念,其精髓是解决问题、消除浪费,实现品质零缺陷的跨越。同时,坚持精益质量管理改善持续化,强调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全员参与,并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进行持续改善和提升。

  

三、如何提升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

如何提升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

  

如何提升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只有在企业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工作中不断融入、改进、完善和创新,让企业做大做强,以下了解如何提升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

  

一个公司,只有当领导层开始重视质量时,员工才有可能重视质量。质量工作的基础是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靠的是质量意识。领导层要策划和参与员工质量意识教育,向员工表达质量的重要性,当员工认为质量很重要的时候,他一定会全心全力来保证质量。

  

可以通过质量案例,例如海尔砸冰箱事件、丰田精益制造等,并联系质量管理文件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执行,让员工明白怎么做才能符合客户的要求(质量的定义就是符合要求),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第一”意识。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长期的质量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和有效管理方法的提炼与升华。要有章可循,坚持原则,履行在质量面前人人平等,要通过充分的授权来保证。

  

但对于新问题、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程序文件指导,这时就需要质量意识来指导。

  

例如:购入不好的材料,就难有好的成品;不依照标准的作业方法操作,不良率会增高;不良品多,效率就低,要经常返工;机器、工具、模具平时不保养,带病工作生产不出好产品。

  

对质量的测量不仅能为员工完成他们的工作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还能让员工始终保持敏锐的质量意识。例如在PCB代工制造过程中,通过统计贴装工段、插装工段的生产过程不良率数据,发现异常立即反馈给当事员工,并且把实际的不良品拿给他看,如果条件允许,甚至会让他自己动手修理。

  

通过此种方式,使得员工能够随时知道他们工作失误的情况,并立即纠正,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还可以延伸到各种质量管理数据趋势图,来控制不同时段的质量水平,使其处于合理区间,并不断向好。

  

戴明指出,定额把焦点放在数量上,而非质量上,计件工作制是在鼓励制造次品。必须慎重选择监督和考核的标准,不能只看产量,而忽视了质量标准。

  

表彰与奖励是对员工出色的工作表现的认可,通过这样的正向激励机制会极大的提高员工对质量工作的热情,提升质量意识。

  

德鲁克说过一句话:员工会根据激励的投向决定他们的行为。当我们开始激励在质量方面表现优异的员工时,无疑会对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带来很好的效果。

  

通过建立质量奖励基金池,对员工的工作质量,可按月度/季度/年度进行评比,对质量意识表现佳的员工给予奖励或旅游;对在质量管理工作中敢于坚持原则表现突出的员工,可以给予晋升或奖励;

  

对于质量责任考核的扣罚,进入质量奖励基金,使得为质量做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奖励的力度加大,“一加一减”会使员工形成正确的质量意识价值观。

  

质量意识的提升是一个源于教育、终于教育的不断反复过程,其目的是要拚弃常见的三种不良思想观念,即“差不多”会让你与成功失之交臂、“错误不可避免”会让“零缺陷”成为泡影、“这不关我的事!”会使全面质量管理成为一种口号。

  

因为一旦有这种思想观念的苗头,谈质量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已建立起来的质量意识也会骤然失效,产品质量下降将成为必然。

  

综上所述,质量管理之路,需要企业最高管理层竭力创建;需要企业不断提升员工的质量意识,要坚持PDCA循环的螺旋上升模式;需要做管理创新,要在不变中求变,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的灵魂。

  

员工质量意识提升,就可以使质量问题的发生率降低很多,产品质量就有了保证的根本。相信我们经过努力,一定会使企业在市场上站住脚,求得生存、发展、壮大。企业发展,员工得到回报,形成良性互动。

  

1、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职工体系运行意识,创造良好的体系运行环境

  

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与职工的质量意识密不可分。若要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必须加大培训力度。质量教育培训是把质量理念、质量文化、质量规范转化为每个员工自觉意识的过程。为保障体系运行有效性,企业建章立制的同时,更应注重从精神层面来引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让员工深刻认识到,只有掌握企业的质量目标和方针,深刻理解质量、服务和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性,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收益,才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过程来实施的,要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就必须对过程进行控制。接口处的管理是过程控制的重点,它需要不同部门和上下过程的协调,应定期检查、及时纠正。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是ISO9001:2008标准的要求之一,而监视、测量活动的有效性与效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监视和测量方法的适应性。适宜的监视和测量方法可以引导我们通过对过程的持续改进达到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目标。任何过程都存在着要加以改进的可能性。对过程进行改进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

  

3、强化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的评审

  

内审和管理评审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自我激励机制,是实现体系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为了强化质量体系运行效果的评审,应严格制定内审和管理评审计划,将重点放在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过程上。针对历次自审、内审或外审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开展专题内审,集中精力解决问题。领导和内审员应该严肃审核态度,避免因过不了人情关而使审核流于形式。另外,企业可聘请有关专家一起参加内审或参加同行业间的交叉审核,这样既可客观评价对方体系,又可互相取长补短。

  

质量管理体系必须不断完善和改进,不断地发现问题,找出原因,进行改进,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要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就要充分利用纠正和预防措施;并通过管理评审中对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和全面评价,不断寻找改进机会,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企业领导应对质量改进足够重视,对每位职工进行持续改进方法的培训,并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理念,指导和跟踪改进活动,确保持续改进过程的有效性。

  

抓好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最首先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学习。思想决定行动,好学才能上进。通过学习,提高认识,形成合力,使全体员工尤其是领导干部认清两个问题:一是质量管理体系是什么,二是专卖体制下的烟草行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何在。认清了这两个问题,才能转变观念,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有效地融入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去;才能使管理者围绕企业管理的核心实施有效控制,创造出管理价值,从而避免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各管理系统之间的“两张皮”现象。

  

(一)全面把握ISO9000标准的实质,不断提升标准执行水平。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定义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它是近二十年来被国内外企业广泛用于管理提高和改进的一个基础管理标准,吸收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融入了目标管理的思想,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是现代优秀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有机结合的结晶,是国际上通行的提升管理水平的基础平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指南。其实质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精髓是持续改进。

  

第一,顾客是企业生存的前提,无数企业的兴衰无不印证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顾客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企业才能生存;只有重视顾客利益、为顾客创造价值,企业才会兴旺,才会有生命力。专卖体制下的烟草行业也不例外,我们行业的共同价值观“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本身就体现了ISO9000的精髓。我们就是通过不断满足顾客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质量;通过不断满足零售户和烟农的需求,提高服务水平;通过不断挖掘潜在消费者需求,提高产品与工作创新的能力;通过不断改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推动行业持续协调共同发展。

  

第二,ISO9000标准本身是一套规范的质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必须规范有效。严格规范是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要坚持做好严格规范,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引入ISO9000标准建立起的质量管理体系平台,完善管理制度和各项规范性文件,理顺和固化各类工作流程,严格按文件制度流程办事,实现科学规范管理,克服和杜绝管理上随意性大、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使一切经营活动可控受控,严格规范、公开、透明。

  

(二)深刻理解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提升管理改进水平。

  

烟草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全行业工业企业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20世纪90年代末部分商业企业开始尝试贯彻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简称“贯标”)工作,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贯标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成效,对提高行业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贯标是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效防范大企业病的重要手段,是行业规范经营的需要。ISO9000标准对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制定和落实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执行标准就应该更多地在制定和改善质量目标上狠下功夫,应该更多地通过对质量目标的研究、落实和检查,发现和改进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卷烟上水平”总体规划对行业贯标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即通过贯标深化管理整合,使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清晰的岗位职责,健全的标准体系,顺畅的信息传递和严格的绩效管理,在行业工商企业构建起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和基础管理平台。规划为行业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实现规划所提出的目标任务,要坚持以目标为导向,切实加强体系建设的目标管理,提升管理改进能力。

  

通过内部审核,我们发现目前全州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运用体系推进基础管理上水平的能力不足,加之频繁更换体系管理员和缺乏必要的培训,体系管理出现“断层”和“缺位”,基础管理薄弱,过程控制和日常管理流程不畅通,仍然存在“两张皮”现象。

  

二是文件管理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单位未按要求对文件进行定期更新和评审,有效文件版本未按要求发放至使用场所,存在自行修改程序文件、受控记录格式及内容的现象。部分单位存在记录填写不规范、内容有遗漏或记录无编号、一表多号等现象,造成部分记录文件编号与部门文件清单编号不相符、编号有误或部分表格未纳入体系受控。

  

三是持续改进方面仍需加强,PDCA过程管理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运用,对省局行审、州局及县局内审、季度绩效考核和各种专项工作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未提出整改措施,未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验证,虽有部分单位制定了整改措施,但纠正预防措施过多地强调客观原因,没有从自身管理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取得的效果不佳。

  

四是体系培训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员工对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有待进一步提升。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要从基础做起,从员工岗位工作平台做起。2012年,黔东南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全面启动了“企业管理创一流”活动。如何结合企业实际开展好“企业管理创一流”活动,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大胆创新。

  

(一)坚持宣贯培训,确保取得实效。

  

学习就是竞争力,要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通过召开职工会议、早会例会等形式,组织学习国家局、省局、州局有关体系建设工作要求;通过专题培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学好、用好、用实体系文件。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体系培训,让领导、员工充分认识到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对质量管理标准精髓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学习效果转化为工作动力,严格按标准要求做事,推动企业各项基础工作水平的提升,从而达到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坚持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实现持续改进。

  

要充分发挥内部审核的积极作用,坚持一年两次的内部审核。依据体系的要求和标准,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定期监督检查体系工作的开展情况,发现并及时解决“执行”与“程序文件”的有效性和符合性问题,从而保证体系有效运行、持续改进、发挥作用。发挥管理评审对体系的持续改进作用,坚持每年由最高管理者组织召开一次管理评审。重点关注质量目标的落实和提升,全面、系统、深入分析评价质量目标的完成进度和完成质量;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及时改进、完善本企业的管理体系和质量目标。

  

(三)坚持体系文件的评审、修改和完善,提升文件质量。

  

坚持体系文件的时时评审。严格按照国家局“精、严、实”的要求,对管理规章制度、文件、流程进行全面梳理、修订、优化,健全完善体系文件和流程,确保体系标准要求成为企业各项业务工作的规范指导工作。一是要建立完善的体系文件。定期根据企业发展和实际工作要求,对体系文件进行修订和优化,注重将行业相关管理规定和工作要求及时转化为体系的规范性文件,加强文件执行力,努力把制度转化为标准,把标准转化为行为规范,真正使文件受控和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发挥体系文件对实际业务工作的规范指导作用。二是要规范完善管理制度。对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修订、优化,尤其是要对确实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制度不能墨守陈规,要坚决取缔旧制度,进一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机制;结合流程、文件对岗位职责进行改进、完善,确保岗位职责清晰明确、易于执行。

  

(四)坚持目标引领,强化检查考核。

  

进一步修订、完善目标体系,层层分解质量目标责任,依据公司一级质量目标,分解细化形成单位、部门二级质量目标和岗位三级质量目标,使全体员工、业务流程形成围绕目标、完成目标的正向合力,将目标管理与对标管理、绩效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对标管理作用。每季度对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不断拉升质量、成本、效率等方面的先进指标水平,有效发挥对标管理在改进短板、引领先进中的突出作用。

  

(五)坚持信息化支撑,促进管理规范。

  

立足企业管理和体系运行的实际需要,加快体系建设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使体系建设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平台,信息化帮助体系建设实现流程优化、固化和流程管控的作用,有效克服“两张皮”现象,提高文件执行率。进一步整合企业的管理资源,积极探索在企业内网和OA办公系统中,设立综合管理体系应用模块和信息专栏,实现体系文件的及时更新和快速检索。探索贯标、对标工作和信息化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搭建综合信息沟通平台,促进管理信息的有效利用,确保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坚持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

  

一是要全力推动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的开展,立足于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急待解决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员工自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促进创新管理的成果转换,提高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二是要深入开展“抓典型、树标杆”活动,树立标兵,营造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推动对标与日常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及时提取好的经验和做法,有效实现成果固化和推广运用。三是要完善管理创新机制,加大对管理创新工作支持力度,明确改进突破口,对管理人员课题研究能力进行针对性培训,提升相关工作人员能力和水平。

  

1、首先要立足于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好规划。

  

比如成为一名部长,要为做一名总工打下基础,只有你有目标了,才可能会有实际行动,在工作中各种标准就提高了,你就会朝这方面去努力,才有可能真的成为一名部长,不想当总工的部长不是好部长,不是么?

  

2、把工作和学习要分开,但又要学会联系和结合。

  

每天的工作可能会很枯燥,甚至会感到机械式的去工地放线、报检、填资料、交底等,这些东西是一个技术人员的必备技能和基础工作,如果这些东西做不好,无法去有空去学习。同时在把每天的工作完成之后,有一点时间多利用项目部和公司及个人电脑、网络和项目部的人力资源去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和管理水平,不是说你的技术水平好就是一个合格的总工,更多的还是要会管理工作,能面对项目技术和管理这两个方面存在问题作出果断而准确的判断,并很好的执行下去。所以更多的工作之余到现场学习老前辈的管理水平,察看现场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并思考如何解决,在网络上学习技术知识,结合现场情况去应用,这都是在提高和再学习的方式。

  

3、坚持写日志、至少每月要写工作和思想总结

  

试着坚持每天写今天经理说要办的理,把本部门的重点和配合工作分别写出来,工作内容分工简单的列出来。把开会领导的讲话记下来,多向总工提一些好建议,向技术人员传授做事的方法和理念。每月底坚持把这个月的工作内容记录下来,看哪些工作没完成是什么原因,如何去完成,我是不是关键因素,提出下月的计划和努力。在个人管理方面有哪些收获和不足,将采取什么方法提高等。这种日记和总结会让你清楚的记得哪些工作用了多长时间,哪些部分可以加快进度,谁是表现最优秀的,进行月底的奖励多一些。

  

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能形成的,是要日积月累的坚持才能完成的。因此我建议那些想成为一名优秀管理才的技术人员,任何时间都要要时间观念,要有勤记常思索的习惯,要养成换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任何时间不要得过且过,更不能放任自流。对自己的作法和交待要言行一致,对下面的技术人员管理要做到不放弃多打磨,管理好他们你也会很轻松。

  

4、多问多请求多汇报,少推托少犯错少玩游戏

  

三多和三少是我们很多人无法正确把握的,主要是我们面对的环境和客体不同,有时候不允许你能准确的做到,但这些可能是借口,因为这完全是主观上的问题,客观上的影响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调整的,降到最小。很多人犯错不是主观上的,都是客观上影响的,回头想想一犯错都是小错累计起来的,造成最终的明显的错误。按规律去做事,没有做不好的,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经过努力一定能做好的。

如何提升精益质量(如何提升精益质量管理能力)


复制成功